2020年3月27日星期五

瘟疫,鲤鱼,和木兰

疫情发展到现在,不出意料,又实属意料之外。根据三月二十六 日的数据显示,美国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中国,成为世界第一。一位朋友问我,美国情况那么糟糕,怎么没看见美国媒体问责?中国提供了那么多宝贵经验,美国怎么会复蹈武汉悲剧?美国的个人主义要为瘟疫的全球爆发负责!这种声音与我是全新的,我忍不住开始思考。

的确,从一月二十三号武汉封城开始,到三月十三日美国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,将近两个月的时间,美国有没有做任何准备?纽约医院的护士穿着黑色垃圾袋作防护服,华人开始捐四处奇缺的口罩,纽约州长和总统就呼吸机数量打口仗,新州计划建四个方舱,医院每日死亡人数在增加,我们的确在重蹈武汉的故事。

根据我的阅读,大致的责问是有的。比如,CDC美国疾控中心早期集权,使得地方机构无法快速有效检测;总统满脑子是十一月的大选,无心抗疫,所以在公开场合称新冠就是流感或hoax 恶作剧。但我个人觉得,人类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面前就是这样反映的,身边的人也是吧,到目前为止,还有好多人认为停工停学是多余的,警察还需要强行停止婚礼或聚会,上周末总统还参加儿子女朋友的生日聚会,英国首相去医院看望病人,一一握手,三月二十六日确诊。

我在想另一种可能,就是武汉悲剧或中国故事只在华人或华语圈广泛传播。美国主流媒体,几大报纸,都有关于武汉医护装备短缺、人员伤亡的报导,但看看社交媒体,寥寥几个信息,而这个时代是自媒体的时代,所以新冠根本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。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没有做好准备。我倒是一直关注武汉病情,但也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身边。所以,即使政策出台了,取消学校、社会宵禁,大家还是难以理解,也就很难完美配合。而国内做的非常彻底,除了制度不同以外,我觉得微信和社交媒体起了关键的作用,通过微信,大家接触了大量信息,其中有经不起推敲的谣言,但在如何对待病毒、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上,大量信息是起了积极作用的,即使一些是过犹不及的提倡。

问题来了,除了主流媒体,大部分美国人就不关心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吗?应该是这样的。不光是其他国家,其他州或其他镇可能都不太关心。看看他们的电视,最重要的节目应该是天气预报,以当地天气为主的,不厌其烦的详细报导。武汉爆发新冠,我上课的时候问了四个班大约一百个学生,多数说不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。根据 new York post 三月十七号的报导,五位医生参加前一周的医疗大会后被确诊,也就是医疗界的人士也没有关注中国发生的流行病。或者他们关心了,但没有前车之鉴,所以不认为会在美国发生,所以疏忽了。

信息不对等地交流一定是双方都有原因的。通过中文媒介,我们接受到了铺天盖地信息,这些信息有多少被不会中文的人接收?也就是说,武汉到底发生了什么,中国人到底是怎样抗疫的,除了会中文的人,知道的很少。奇怪吗?会中文的人会觉得奇怪,中国人经历了两个月的忍耐、巨大的损失,外国人怎么会不知道呢?外国人知道需要前提,第一,他们能看到,第二,他们在意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信息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,否则只能是自产自销。能接受的方式,首先就是语言。如果大量的信息没有翻译成其他语言,尤其英语,它就是地区的,不是全球的。

这样的尴尬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几年前一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横空出世,我问学生看了吗,学生说,啊?孙悟空不是日本动漫吗? Monkey King, songoku, is a Japanese anime figure.” 很多学生都看过或听说过木兰,迪斯尼的动画片,但几乎无人知道木兰是来自五世纪中国的一首诗。上周文学课,跟学生读到杜甫的“秋兴八首”第四,最有一句是“鱼龙寂寞秋江冷,故国平居有所思。” 我随口问大家怎么理解这里的鱼龙,一阵寂静。然后一个学生说,鱼龙是日本游戏pokemon里的,叫magicarp。去年中国的国宝兵马俑来纽约地区展出,我带着学生去参观。展出最后一部分是阿房宫的复原建筑,我说你们看,中国古建筑很神奇,不用钉子,还没说完,设计学院的一位学生接下去说,“喔, 我知道,跟日本一样,这个技术叫Japanese wood joinery.  

国外生活、教学、研究多年,日益清晰的现实就是别人不了解我们,我们的文明,我们的智慧,我们的苦难,我们的哲学,都停留在了大洋的一边。海外学者近百年来不断为西方提供更多关于中国的知识,只是,这些知识没有转化到流行文化中,没有被大众接受。所以如何有效传播中华文明,任重道远。

怎样有效地传播文化,除了语言还有方式方法,还有更多。这样的思考已经伴随我很久,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“失声的存在:论古典文化中的音乐”,有幸被收录在《乐府学》中,下面我引用最后一段,以作结语:

我们的祖先非常善于文字纪录,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,这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的。当学者希望了解更多波斯古国早期文明,他们不得不依赖我们的古籍。当迪斯尼需要扩大市场时,他们居然仰仗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化的魅力, 一部《木兰》(1998, and 2004) 让多少外国女孩为自己的性别骄傲;一部《功夫熊猫》(2008) 让多少外国孩子为寻找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。它们都是古为今用的榜样。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,只是我们的任务更艰巨, 我们必须沈下心来,耐心地整理文献,潜心地研究古籍,等中华文化恢复到有声有色时,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历史是悠久的,我们的文明是灿烂的,否则,它们将永远无声地存在,甚至消亡。

瘟疫,鯉魚,和木蘭

疫情發展到現在,不出意料,又實屬意料之外。根據三月二十六 日的數據顯示,美國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中國,成為世界第一。一位朋友問我,美國情況那麼糟糕,怎麼沒看見美國媒體問責?中國提供了那麼多寶貴經驗,美國怎麼會複蹈武漢悲劇?美國的個人主義要為瘟疫的全球爆發負責!這種聲音與我是全新的,我忍不住開始思考。

的確,從一月二十三號武漢封城開始,到三月十三日美國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,將近兩個月的時間,美國有沒有做任何準備?紐約醫院的護士穿著黑色垃圾袋作防護服,華人開始捐四處奇缺的口罩,紐約州長和總統就呼吸機數量打口仗,新州計畫建四個方艙,醫院每日死亡人數在增加,我們的確在重蹈武漢的故事。

根據我的閱讀,大致的責問是有的。比如,CDC美國疾控中心早期集權,使得地方機構無法快速有效檢測;總統滿腦子是十一月的大選,無心抗疫,所以在公開場合稱新冠就是流感或hoax 惡作劇。但我個人覺得,人類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面前就是這樣反映的,身邊的人也是吧,到目前為止,還有好多人認為停工停學是多餘的,警察還需要強行停止婚禮或聚會,上週末總統還參加兒子女朋友的生日聚會,英國首相去醫院看望病人,一一握手,三月二十六日確診。

我在想另一種可能,就是武漢悲劇或中國故事只在華人或華語圈廣泛傳播。美國主流媒體,幾大報紙,都有關於武漢醫護裝備短缺、人員傷亡的報導,但看看社交媒體,寥寥幾個信息,而這個時代是自媒體的時代,所以新冠根本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。也就是說這個社會沒有做好準備。我倒是一直關注武漢病情,但也沒想到這麼快就到了身邊。所以,即使政策出台了,取消學校、社會宵禁,大家還是難以理解,也就很難完美配合。而國內做的非常徹底,除了制度不同以外,我覺得微信和社交媒體起了關鍵的作用,通過微信,大家接觸了大量信息,其中有經不起推敲的謠言,但在如何對待病毒、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上,大量信息是起了積極作用的,即使一些是過猶不及的提倡。

問題來了,除了主流媒體,大部分美國人就不關心其他國家發生了什麼嗎?應該是這樣的。不光是其他國家,其他州或其他鎮可能都不太關心。看看他們的電視,最重要的節目應該是天氣預報,以當地天氣為主的,不厭其煩的詳細報導。武漢爆發新冠,我上課的時候問了四個班大約一百個學生,多數說不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。根據 new york post 三月十七號的報導,五位醫生參加前一週的醫療大會後被確診,也就是醫療界的人士也沒有關注中國發生的流行病。或者他們關心了,但沒有前車之鑑,所以不認為會在美國發生,所以疏忽了。

信息不對等地交流一定是雙方都有原因的。通過中文媒介,我們接受到了鋪天蓋地信息,這些信息有多少被不會中文的人接收?也就是說,武漢到底發生了什麼,中國人到底是怎樣抗疫的,除了會中文的人,知道的很少。奇怪嗎?會中文的人會覺得奇怪,中國人經歷了兩個月的忍耐、巨大的損失,外國人怎麼會不知道呢?外國人知道需要前提,第一,他們能看到,第二,他們在意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信息需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傳遞出去,否則只能是自產自銷。能接受的方式,首先就是語言。如果大量的信息沒有翻譯成其他語言,尤其英語,它就是地區的,不是全球的。

這樣的尷尬已經不是第一次了。幾年前一部關於孫悟空的電影橫空出世,我問學生看了嗎,學生說,啊?孫悟空不是日本動漫嗎? “Monkey King, songoku, is a Japanese anime figure.” 很多學生都看過或聽說過木蘭,迪斯尼的動畫片,但幾乎無人知道木蘭是來自五世紀中國的一首詩。上週文學課,跟學生讀到杜甫的秋興八首第四,最有一句是魚龍寂寞秋江冷,故國平居有所思。我隨口問大家怎麼理解這裏的魚龍,一陣寂靜。然後一個學生說,魚龍是日本遊戲pokemon里的,叫magicarp。去年中國的國寶兵馬俑來紐約地區展出,我帶著學生去參觀。展出最後一部分是阿房宮的復原建築,我說你們看,中國古建築很神奇,不用釘子,還沒說完,設計學院的一位學生接下去說,喔, 我知道,跟日本一樣,這個技術叫Japanese wood joinery.”  

國外生活、教學、研究多年,日益清晰的現實就是別人不了解我們,我們的文明,我們的智慧,我們的苦難,我們的哲學,都停留在了大洋的一邊。海外學者近百年來不斷為西方提供更多關於中國的知識,只是,這些知識沒有轉化到流行文化中,沒有被大眾接受。所以如何有效傳播中華文明,任重道遠。

怎樣有效地傳播文化,除了語言還有方式方法,還有更多。這樣的思考已經伴隨我很久,曾經寫過一篇文章,失聲的存在:論古典文化中的音樂,有幸被收錄在《樂府學》中,下面我引用最後一段,以作結語:

我们的祖先非常善于文字纪录,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,这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的。当学者希望了解更多波斯古国早期文明,他们不得不依赖我们的古籍。当迪斯尼需要扩大市场时,他们居然仰仗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化的魅力, 一部《木兰》(1998, and 2004) 让多少外国女孩为自己的性别骄傲;一部《功夫熊猫》(2008) 让多少外国孩子为寻找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。它们都是古为今用的榜样。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,只是我们的任务更艰巨, 我们必须沉下心来,耐心地整理文献,潜心地研究古籍,等中华文化恢复到有声有色时,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历史是悠久的,我们的文明是灿烂的,否则,它们将永远无声地存在,甚至消亡。


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

病毒,移民,和历史 (简体)

病毒、移民、和历史 (简体)

病毒发作以来,我上窜下跳,大家都认为我不冷静,都让我放松,这个大家包括家人,朋友,同事,甚至一些陌生人。那我为什么不能放松呢?我喜欢用脱水的鱼比喻第一代移民,而这个病毒让我重新审视这个比喻,发现自己其实是条活跃的鱼,在两个文化中游走,在两个时代间穿梭。可能这种时刻不安分的活跃注定了,我要上窜下跳。

一条游走在大洋两岸的鱼

我花费大量时间查看病毒信息,官方的,民间的,旁听的,外文的,不是我有富裕的时间,而是我有家人朋友,我希望每个人都平平安安;也是我好奇,好奇病毒如何产生,如何传播,怎样就治。如果病毒没有来到美国,没有传遍世界,我的精力基本都集中在病毒本身以及它和社会的关系上。有趣的是,病毒来到了美国,来到了新泽西,我瞬间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。国内的朋友私信我,关心我,要我戴口罩,要给我寄口罩,而身边的人无一戴口罩,甚至无一紧张,大多极其淡然。我忍不住想,为什么?
口罩
中国人会告诉你口罩必须戴,必须戴,必须戴。戴口罩好像也的确是必须的,要不然医护人员为什么要戴呢?但是全美国上上下下就是说不用戴,不用戴,不用戴,我询问过不下十位从事医学研究和工作的专家,口径一致。理由是这样的:口罩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感染者的唾液和飞沫传递给他人,所以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,所以长期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才需要戴。道理简单有说服力,所以大家就言听计从了。

就这么简单?举国上下坦然地不戴口罩?估计这高度统一也和他们的传统有关:不同于亚洲,口罩成了是时尚品(由于空气质量?人口密度?),美国几乎很少看见人戴口罩。高度的统一也和目前的现状有关:没有口罩!一月份的时候看到海外华人都在抢购口罩,我担心过敏季不舒服的儿子,就在亚马逊上下了儿童口罩单子,二月底这个订单被取消了。昨天系上开会,同事说看见一个中国人戴口罩,我顺口说中国人都很好奇,美国人为什么不戴口罩,同事心直口快,让了一句:我们没有口罩!都被中国人寄回中国了。

这一句极其惊艳,它让我串起各种有关口罩的故事,和口罩以外的故事。一位戴口罩的华人女士在纽约地铁站等车,被推下站台。在地铁上有位非裔把消毒水喷在一位华人身上。同事说新西兰开始大规模辞退华人。认识我多年的人居然问我,旭荣,你什么时候打算回中国。

如果这个病毒让美国人紧张的话,他们紧张的不是病毒,是华人。这种紧张其实司空见惯,我留到历史中去说。

学校
在中国,大家不用纠结,口罩必须戴,孩子都在家。新泽西已于三月九号宣布进入紧急状态,但我们学校照常举办职业培训,州立学校照常开课。每天三个孩子上学,我都要嘱咐,千万别摸眼睛鼻子和嘴。十岁的鼎文也许能控制住,那七岁的鼎言和三岁的鼎仪呢?学校为什么不关呢?在等待出现患者?那不是就晚了吗?当了妈就是超人,没有不会的,学会了游泳,学会了煲汤,但怎么就学不会冷静呢?在孩子面前还得做出镇定的样子,那就开始思考吧。

学校关闭了,谁照顾他们?如果父母双方都需要上班呢?如果没有老人照顾呢?有些贫困孩子在学校接受一日三餐,免费的,停课了,他们的食物来源呢?这三餐会是不小的负担。

学校关闭了,他们怎么上课?每个学生都有电脑、网络吗?大约百分之二十的美国人没有网络,更多的人没有电脑。网络教学取代日常授课是不得已,因为只要有一个没有资源,网课就不成功。

儿子们平日周日要去中文学校,现在基本改成网络教学。教学本身是极具挑战的,对教师的知识储备,对教师的教学技能,现在再加上对在线课堂的控制。比如,孩子父母、爷爷奶奶都在另一端指手画脚,这种噪音如何处理。又比如,在传统教室,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那里,现在他们可以轻易看到所有同学的一举一动,分心是分分秒秒的事实,老师怎么调整课堂的注意力。

囤货
专家建议待在家里,有的建议储备两周的食物,诸如米面油盐,罐头食品,冷冻蔬菜和水果。美国人的常态是购入一周的食物,所以这次没有特别举措。一个家庭一般有两个超大冰箱,有时还有一个冰柜,储备多种冷冻和半加工食品,饮料和水也是整箱整箱地购买,可以说他们长年处于囤货状态。中国人情况就不同了,尤其南方人,习惯了每天购入新鲜的蔬菜肉食,现买现做。先生是四川人,忍受不了存放过久的食物,所以我们家的冰箱长年呈半空状态,曾经有一个多余的冰柜我们送给了朋友,所以囤货的任务只能是我的。
很难想像美国商店缺货的样子,因为这是个物品极大丰富的国家,但是有几样商品真的成了奢侈品,比如卫生纸,干手液,和口罩。我去了Whole Foods Market, 以有机食物为主;去了Golden Valley,亚洲店;去了Harmon Face Values, 以评价药物和日用品为主。当看到不少货柜空空荡荡的时候,我更不冷静了。买回来的东西发上朋友圈,大家目测花费三百,我估计是四百,先生一看帐单,快六百。网购也没少,亚马逊和vitacost 买了些维生素。一千多花出去了,心理踏实一些。

因为这个病毒,对华人的歧视增多了,供不应求的商品也出现了,这反而让我坚信,人类的同大于人类的异。歧视,是一种优越感,一种主导心态,也是镇定恐慌的手段,大家都用过。抢占资源,是恐慌的直接表现。那有些人淡定的表现呢?可能是先天的个性,可能是家庭的影响,可能是获取信息的不同,可能是宗教信仰的关系。还有一种可能,人类在看不见摸不到的病毒面前,就是淡定的,除非看多了历史。

一条穿梭在三世界和二十一世纪的鱼

任何一个事件,结束了就成了历史的研究范畴,包括瘟疫。为了挑战自己的知识结构,我从14年开始教授世纪史,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中世纪的黑死病。我要依靠原始材料和间接资料,以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熟悉地图,掌握瘟疫传播区域,时间变化,并思考如下问题,瘟疫为什么能够大规模传播,哪些区域是重灾区,哪些似乎对此免疫,瘟疫对普通人的影响,人们对瘟疫的不同态度,以及瘟疫之后对社会的影响。这个病毒,给了大家机会经历教学内容。

建安七子
汉末是动荡的,这份动荡包括瘟疫。汉灵帝时人口大约在一千万,而到了建安(196-220)中期 ,只剩下三百万。三分之二的人口在战争和瘟疫中消失了。消失的人包括建安七子中的五位。公历218318日,曹丕写到:
昔年疾疫,亲故多罹其灾。徐、陈、应、刘,一时具逝,痛可言邪!
曹丕在《与吴质书》 中痛述在瘟疫中失去四位下属、四位才士:徐干、陈琳、应玚、刘桢。七子中的王粲也在这一年离世,可能是随曹操征吴中染疾。

随身文侍的烟消云散对曹丕的影响很大,也在这一年,曹丕跟大臣王朗如此诉说:
生有七尺之形,死唯一棺之土,唯立德扬名,可以不朽,其次莫如着篇籍。疫疠数起,士人雕落,余独何人,能全其寿?

按照这段话的理解,这场瘟疫直接激励了曹丕撰写《典论》,收集自己多种文体,推崇三不朽之一:著作,等同与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不朽,是人类从不肯放弃的梦想,帝王更是如此,但眼看到周围的人一个个离开,那不朽的梦想开始模糊,好在曹丕熟悉历史,熟读《左传》,看到了振奋人心的另一种可能。

据史书记载,鲁国的叔孙豹(死于公元前537年)出使晋国,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何谓死而不朽展开讨论,范宣子夸耀其祖上世代显赫,香火不断。顺便插一句,按照山西考古学者的话,当年的晋国不是春秋五霸之一,是名副其实的唯一霸主,地位相当于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。而叔孙豹,不卑不亢,认为这只能就叫世禄,真正的不朽是:
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。
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三不朽。春秋时的一场外交辞令,因为三世纪的一场瘟疫,经一代帝王的顿悟和实践,成就了我们心中向死而生的智慧和勇气。

黑死病
黑死病,学者从来没有停止对它的关注,因为它的影响巨大。一个观点是黑死病起于现在云南,因为蒙古兵的南征北战带到了欧洲附近,并于1347-1351四年达到高潮,估计死亡人数在7500万以上。人们出于本能的需要开始寻找缘由,有的找到了上帝,认为上帝在惩罚人类;有的找到了替罪羊,犹太人,活埋烧死的不在少数;有的开始及时行乐;有的躲到山里离群索居;有的村庄整个被焚烧;有的人必须抛弃自己的家人。在生死面前,人类的选择,其实,不多。

黑死病,因其不可知的起因和救治,因其不可避免的死亡,迫使人们追问,上帝在哪里?当我们,虔诚的信徒,在受苦受难的时候,上帝在哪?这个追问,直接或者间接地,催生了文艺复兴。文艺复兴的标志就是艺术、思考不再以神为主,而是以人为主。但这一切又不是以放弃宗教为目的,而是换个角度继续思考神和人的问题。如果彻底放弃宗教,就不会有现代科学,因为现代科学是希腊知识和中古宗教的孩子。

瘟疫从来没有消失,也永远不会消失,它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,不停地挑战人类的特权。西方人的淡定也许是对现代科学的笃信,其中就包含了对宗教的笃信。当科学不能解释的时候,不能解决的时候,还有宗教,还有上帝。

我的不淡定,我的上窜下跳,源于我是一条活跃的鱼,也许当这条鱼笃信宗教信的时候,它就不再如此慌张了。问题是,如果要笃信宗教,选哪一个呢?大洋西岸的佛教?大洋东岸的基督?这个思考又让我回归成一条脱水之鱼,a fish out water. 


病毒,移民,和歷史


病毒發作以來,我上竄下跳,大家都認為我不冷靜,都讓我放鬆,這個大家包括家人,朋友,同事,甚至一些陌生人。那我為什麼不能放鬆呢?我喜歡用脫水的魚比喻第一代移民,而這個病毒讓我重新審視這個比喻,發現自己其實是條活躍的魚,在兩個文化中遊走,在兩個時代間穿梭。可能這種時刻不安分的活躍注定了,我要上竄下跳。

一條遊走在大洋兩岸的魚

我花費大量時間查看病毒信息,官方的,民間的,旁聽的,外文的,不是我有富裕的時間,而是我有家人朋友,我希望每個人都平平安安;也是我好奇,好奇病毒如何產生,如何傳播,怎樣就治。如果病毒沒有來到美國,沒有傳遍世界,我的精力基本都集中在病毒本身以及它和社會的關係上。有趣的是,病毒來到了美國,來到了新澤西,我瞬間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了親歷者。國內的朋友私信我,關心我,要我戴口罩,要給我寄口罩,而身邊的人無一戴口罩,甚至無一緊張,大多極其淡然。我忍不住想,為什麼?

口罩

中國人會告訴你口罩必須戴,必須戴,必須戴。戴口罩好像也的確是必須的,要不然醫護人員為什麼要戴呢?但是全美國上上下下就是說不用戴,不用戴,不用戴,我詢問過不下十位從事醫學研究和工作的專家,口徑一致。理由是這樣的:口罩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感染者的唾液和飛沫傳遞給他人,所以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,所以長期近距離接觸病人的醫護人員才需要戴。道理簡單有說服力,所以大家就言聽計從了。

就這麼簡單?舉國上下坦然地不戴口罩?估計這高度統一也和他們的傳統有關:不同於亞洲,口罩成了是時尚品(由於空氣質量?人口密度?),美國幾乎很少看見人戴口罩。高度的統一也和目前的現狀有關:沒有口罩!一月份的時候看到海外華人都在搶購口罩,我擔心過敏季不舒服的兒子,就在亞馬遜上下了兒童口罩單子,二月底這個訂單被取消了。昨天系上開會,同事說看見一個中國人戴口罩,我順口說中國人都很好奇,美國人為什麼不戴口罩,同事心直口快,讓了一句:我們沒有口罩!都被中國人寄回中國了。

這一句極其驚艷,它讓我串起各種有關口罩的故事,和口罩以外的故事。一位戴口罩的華人女士在紐約地鐵站等車,被推下站台。在地鐵上有位非裔把消毒水噴在一位華人身上。同事說新西蘭開始大規模辭退華人。認識我多年的人居然問我,旭榮,你什麼時候打算回中國。

如果這個病毒讓美國人緊張的話,他們緊張的不是病毒,是華人。這種緊張其實司空見慣,我留到歷史中去說。

學校

在中國,大家不用糾結,口罩必須戴,孩子都在家。新澤西已於三月九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,但我們學校照常舉辦職業培訓,州立學校照常開課。每天三個孩子上學,我都要囑咐,千萬別摸眼睛鼻子和嘴。十歲的鼎文也許能控制住,那七歲的鼎言和三歲的鼎儀呢?學校為什麼不關呢?在等待出現患者?那不是就晚了嗎?當了媽就是超人,沒有不會的,學會了游泳,學會了煲湯,但怎麼就學不會冷靜呢?在孩子面前還得做出鎮定的樣子,那就開始思考吧。

學校關閉了,誰照顧他們?如果父母雙方都需要上班呢?如果沒有老人照顧呢?有些貧困孩子在學校接受一日三餐,免費的,停課了,他們的食物來源呢?這三餐會是不小的負擔。

學校關閉了,他們怎麼上課?每個學生都有電腦、網絡嗎?大約百分之二十的美國人沒有網絡,更多的人沒有電腦。網絡教學取代日常授課是不得已,因為只要有一個沒有資源,網課就不成功。

兒子們平日週日要去中文學校,現在基本改成網絡教學。教學本身是極具挑戰的,對教師的知識儲備,對教師的教學技能,現在再加上對在線課堂的控制。比如,孩子父母、爺爺奶奶都在另一端指手畫腳,這種噪音如何處理。又比如,在傳統教室,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師那裡,現在他們可以輕易看到所有同學的一舉一動,分心是分分秒秒的事實,老師怎麼調整課堂的注意力。




囤貨

專家建議待在家裏,有的建議儲備兩週的食物,諸如米麵油鹽,罐頭食品,冷凍蔬菜和水果。美國人的常態是購入一週的食物,所以這次沒有特別舉措。一個家庭一般有兩個超大冰箱,有時還有一個冰櫃,儲備多種冷凍和半加工食品,飲料和水也是整箱整箱地購買,可以說他們長年處於囤貨狀態。中國人情況就不同了,尤其南方人,習慣了每天購入新鮮的蔬菜肉食,現買現做。先生是四川人,忍受不了存放過久的食物,所以我們家的冰箱長年呈半空狀態,曾經有一個多餘的冰櫃我們送給了朋友,所以囤貨的任務只能是我的。

很難想像美國商店缺貨的樣子,因為這是個物品極大豐富的國家,但是有幾樣商品真的成了奢侈品,比如衛生紙,乾手液,和口罩。我去了Whole Foods Market, 以有機食物為主;去了Golden Valley,亞洲店;去了Harmon Face Values, 以評價藥物和日用品為主。當看到不少貨櫃空空蕩蕩的時候,我更不冷靜了。買回來的東西發上朋友圈,大家目測花費三百,我估計是四百,先生一看帳單,快六百。網購也沒少,亞馬遜和vitacost 買了些維生素。一千多花出去了,心理踏實一些。







因為這個病毒,對華人的歧視增多了,供不應求的商品也出現了,這反而讓我堅信,人類的同大於人類的異。歧視,是一種優越感,一種主導心態,也是鎮定恐慌的手段,大家都用過。搶佔資源,是恐慌的直接表現。那有些人淡定的表現呢?可能是先天的個性,可能是家庭的影響,可能是獲取信息的不同,可能是宗教信仰的關係。還有一種可能,人類在看不見摸不到的病毒面前,就是淡定的,除非看多了歷史。



一條穿梭在三世界和二十一世紀的魚

任何一個事件,結束了就成了歷史的研究範疇,包括瘟疫。為了挑戰自己的知識結構,我從14年開始教授世紀史,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中世紀的黑死病。我要依靠原始材料和間接資料,以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熟悉地圖,掌握瘟疫傳播區域,時間變化,並思考如下問題,瘟疫為什麼能夠大規模傳播,哪些區域是重災區,哪些似乎對此免疫,瘟疫對普通人的影響,人們對瘟疫的不同態度,以及瘟疫之後對社會的影響。這個病毒,給了大家機會經歷教學內容。

建安七子

漢末是動盪的,這份動盪包括瘟疫。漢靈帝時人口大約在一千萬,而到了建安(196-220)中期 ,只剩下三百萬。三分之二的人口在戰爭和瘟疫中消失了。消失的人包括建安七子中的五位。公曆218318日,曹丕寫到:

昔年疾疫,親故多罹其灾。徐、陳、應、劉,一時俱逝,痛可言邪!

曹丕在《與吳質書》 中痛述在瘟疫中失去四位下屬、四位才士:徐幹、陳琳、應瑒、劉楨。七子中的王粲也在這一年離世,可能是隨曹操征吳中染疾。

隨身文侍的煙消雲散對曹丕的影響很大,也在這一年,曹丕跟大臣王朗如此訴說:

生有七尺之形,死唯一棺之土,唯立德揚名,可以不朽,其次莫如著篇籍。疫癘數起,士人雕落,余獨何人,能全其壽?

按照這段話的理解,這場瘟疫直接激勵了曹丕撰寫《典論》,收集自己多種文體,推崇三不朽之一:著作,等同與經國之大業,不朽之盛事。不朽,是人類從不肯放棄的夢想,帝王更是如此,但眼看到周圍的人一個個離開,那不朽的夢想開始模糊,好在曹丕熟悉歷史,熟讀《左傳》,看到了振奮人心的另一種可能。
據史書記載,魯國的叔孫豹(死於公元前537年)出使晉國,與晉國的范宣子就何謂死而不朽展開討論,范宣子誇耀其祖上世代顯赫,香火不斷。順便插一句,按照山西考古學者的話,當年的晉國不是春秋五霸之一,是名副其實的唯一霸主,地位相當於曾經不可一世的美國。而叔孫豹,不卑不亢,認為這只能就叫世祿,真正的不朽是:

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雖久不廢,此之謂不朽。

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三不朽。春秋時的一場外交辭令,因為三世紀的一場瘟疫,經一代帝王的頓悟和實踐,成就了我們心中向死而生的智慧和勇氣。

黑死病
黑死病,學者從來沒有停止對它的關注,因為它的影響巨大。一個觀點是黑死病起於現在雲南,因為蒙古兵的南征北戰帶到了歐洲附近,並於1347-1351四年達到高潮,估計死亡人數在7500萬以上。人們出於本能的需要開始尋找緣由,有的找到了上帝,認為上帝在懲罰人類;有的找到了替罪羊,猶太人,活埋燒死的不在少數;有的開始及時行樂;有的躲到山裡離群索居;有的村莊整個被焚燒;有的人必須拋棄自己的家人。在生死面前,人類的選擇,其實,不多。






黑死病,因其不可知的起因和救治,因其不可避免的死亡,迫使人們追問,上帝在哪裏?當我們,虔誠的信徒,在受苦受難的時候,上帝在哪?這個追問,直接或者間接地,催生了文藝復興。文藝復興的標誌就是藝術、思考不再以神為主,而是以人為主。但這一切又不是以放棄宗教為目的,而是換個角度繼續思考神和人的問題。如果徹底放棄宗教,就不會有現代科學,因為現代科學是希臘知識和中古宗教的孩子。

瘟疫從來沒有消失,也永遠不會消失,它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,不停地挑戰人類的特權。西方人的淡定也許是對現代科學的篤信,其中就包含了對宗教的篤信。當科學不能解釋的時候,不能解決的時候,還有宗教,還有上帝。

我的不淡定,我的上竄下跳,源於我是一條活躍的魚,也許當這條魚篤信宗教信的時候,它就不再如此慌張了。問題是,如果要篤信宗教,選哪一個呢?大洋西岸的佛教?大洋東岸的基督?這個思考又讓我回歸成一條脫水之魚,a fish out water. 

天真的遥不可及吗?

天真的遥不可及吗?

看云卷云舒

看云卷云舒